「都不敢出門了啦!」懶貓媽說道,接著平日沈默寡言的懶貓爸說:「現在外面病毒那麼多,還出去哦!」
這半個月來(五月初至今)幾乎每天染疫人數都再創新高,數字從一開始代表各個活生生的人,漸漸變成統計數字。
「揪起來啊,一起聚餐,好久沒聚了。」朋友群組裡,則是算著時間,繼續在工作的夾縫中求歡樂。
當疫情高峰成為日常,其實很多事情可以變得很可怕,也可以變得不可怕,而推動事情變得可怕與否的原因,
就是信念——再疫情下我們相信什麼?
因著貓爸貓媽都是年長者,所以雖然沒辦法WFH,
可是本懶貓還是儘可能讓自己成為一隻乾淨貓(工作住處兩點一線、沒必要不亂跑、回家洗乾淨並戴口罩)才去探訪貓爸貓媽。
雖然這樣的生活型態,的確少了很多樂趣,比如聚餐,比如見見國外回來隔離出關的朋友,比如去看展覽,
但是抱持著保護他人的心情,也越來越習慣了。
到了這一刻,懶貓不禁回顧起這場疫病。
是說當初總統大選投完票後,疫情開始爆發,
當初最先看著觸目驚心的畫面(成堆屍體,以及武漢後來流出的群眾被關在家裡嘶吼那支影片)真的不寒而慄,
覺得真像是煉獄,只希望一切都能趕快過去。
可是,不想這個疫情一拖就拖了兩年多,如今,2022年了,
疫病還在,還是各方面地影響人們,好像過往的一切就像是過往,
而現在這樣的狀態,似乎只是一個新塑的日常。
然而,這個新塑成的日常,大家都很清楚絕對不是真正的日常,
我們仍在盼望沒有疫情的那一天,也盼望世界恢復成可以四處旅遊而不用隔離的狀態(好多國家都開放旅行了!)
更盼望可以不用擔心聚餐會不會染疫,影響到年長者或小嬰兒。
**
所以,疫情除了造成外在的影響,改變了一些日常行程外,對懶貓內在的影響是什麼呢?
回顧這一年半的時間,這場病疫最大的影響,大概可以說讓原本容易緊張的懶貓,變得比較不容易緊張了。
在疫情開始前,懶貓是那種看到新聞上面報什麼,就會稍微查一下資料(但沒有深入挖掘,其實很不ok),
接著感覺好像那些說法是真的,就會開始緊張的貓。
不過,隨著疫情持續延燒,起起伏伏,在現在這個時間點的懶貓有種「不論發生什麼事,都可以冷靜以對」的心情。
不是說不緊張,也不是說對疫情沒反應麻木了,是其實做些準備(比如提升免疫力、準備常備藥),其他的就交給命運而已。
人世間本來就太多不可控的事情,因此,其實很多時候緊張焦慮真的只有「無用」二字呀。
除了變得比較不容易緊張外,懶貓也發現自在生活的重要性,
並因此直面自己就是隻怎麼樣的貓——想懶散就懶散,想看看書、看看電影、聽聽音樂,
真的自己想出去時才出去,自己想吃東西時才吃,
而不是因為旁人做什麼或說什麼,覺得好像應該要那樣才做。
以前的懶貓,雖然懶,但會因不太懂如何拒絕別人,所以不時會因為別人邀約而去聚餐、唱歌或是逛街等,
那樣的日子現在回想其實還是頗不錯,畢竟因為不同人而更加拓寬對世界的認識,
但是心靈上的滿足,真的還是只有做那些自己主動想做的事,才能獲得。
疫情開始時,因為開始想著「如果有天死了我還有什麼遺憾」,而變得灑脫,
到了現在,則是抱著「我想真正生活」的態度,選擇自己想要做哪些事,完成哪些任務
(當然,除了工作,但是懶貓著實感恩自己現在擁有的工作,雖然不是真正熱情所在,
可是對這份工作還是有一點熱情,和一點喜歡的。)
最後就是,懶貓發現自己開始了類極簡生活。
也許是因為漸漸了解自己要什麼,真正喜歡或在意什麼,
所以關於身邊的各種物品,就算有一小片段的回憶,
到了這一刻越來越能抱著感恩的心,請它們踏上新的旅程。
雖然有時候會為「拿起那樣東西,才會想起那段回憶」可能被忘卻而擔憂,
但是,其實不論是物品還是回憶,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記住(拍照和寫文章),
或是乾脆來個回憶斷捨離(畢竟其實原本記不住的,一定也有記不住的理由吧。)
當開始過起類極簡生活,不只開始覺得「過日子原來可以這麼輕鬆」,
開始不會因為覺得自己應該要擁有什麼,才會感到開心,
而是只有當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(不是應該要有的事物)出現時,
才會打從心底滿足開心,這種怦然心動的感覺,就真的如整理女神近藤麻理惠所說的,
只有留下會心動的,生活會更容易,更簡潔。
**
也許,正如古老格言所說:「危機就是轉機。」
所以這場疫情,雖然各方面改變了懶貓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,
可是也許某種程度上,是要促使我們做些轉變,變成更好的自己吧